
[艺术档案]杨玉能,安徽省巢湖市人,中国书协会员、清华美院特聘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家古玩书画艺术品鉴赏师、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炎黄书画艺术家协会顾问、中国书画艺术家新安协会秘书长、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家学会会员、安徽省报告文学家学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东方诗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青年诗人、现为《工商导报》主任记者、编辑。出版小说集《清水涧纪事》、诗文集《雨季太阳》、报告文学集《中国骄傲1-2》、《风云徽商》、《世纪之光》、《中国的脊梁》、《创业人物》、诗书画集《东方百家》等十多部作品。
他的艺术观是:赞美时代,讴歌祖国。把握人生的积极向上的精神用诗书画等艺术形式来表达人性的那种亮点。诗书画是唯美的造物主,自然是我们生存的现实。不放弃,不虚伪,真诚地用心发现世界的美,杜绝那种伪艺术的东西。
在时间中,记忆是会被篡改的。
我们常常会丢失一些日子。丢了的、就再也找不回来了。能找回的,怕也只是些记忆的碎片。比如,一说到巢湖山脉,就让我记起一个字来。
那是一个“藏”字。1982年秋我在安徽省计委电子计算站(今省发改委经济信息中心),参加工作后,去过巢湖,又和省计委经济研究所的编辑罗国严老兄,多次探讨过巢湖的山水人文。
在我的记忆里,巢湖境内的山脉,卧着的是一个“藏”字。怎会有这样的感觉呢?怎就是一个“藏”字呢?我的意思是说,这山是有灵气、有玄机的。古人说:看山不是山,大约就是这个意思吧?
是的,初眼看去,巢湖山脉敦厚平缓。远远望,一派吞吞拖拖、绵绵坦坦的样子,就像卧牛一般,并无大的起伏。但若是静了心再看,却又云蒸霞绕,阔大雄浑,连绵千里,气象万千。且再看这个“藏”字,外“草”内“臣”,四周伏着的却是“刀枪剑戟”。当然,这个“刀枪剑戟”不是真实意义上的,大约指的是“韬略”或者“智慧”之类。明白了吧,这是一处藏龙卧虎之地呀。翻阅历史,看看这里“出品”的人物吧。
巢湖山川旖旎,潜水悠悠;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古往今来,厚德载物。酝藏着多少人事沧桑,演绎着多少人间传奇。如今的巢湖,真正的繁忙,真正的和谐,真正的发展,真正的辉煌。稳稳当当、沉沉甸甸,物质的,文化的,一并构成魅力巢湖。
且不说上古那遥远的传说,听一听巢湖的历史佳话,也让人听之入神,会之有情;且不说那如数家珍许多人文地理故事,听一听,看一看那有文记载、有物见证的文化古迹和现代的文明创造,让人眼花缭绕,浮想万千。
古人云:水有润下助土之功,滋生万物之德;土有化象和水之绩,舒纵欲托之能。四维之中,水为命之象,土为命之基。在这里,山水是一体的,你能说这些人物跟水土、地气没有关系么?这里要说的杨玉能先生,就是当代巢湖籍著名人物的一员。
算一算时光,不由吓一跳,我跟杨玉能兄,也有36年的交情了。1983年春,我担任《华声报》(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办)特约记者,当年我还年轻,还是文学爱好者的时候,我们曾先后一同参加过一些研讨文学的“笔会”。那是一个文学的年代。那时候,热爱文学的人很多,立志于文学的人也很多,能参加一次“笔会”,是很荣耀的事情。在我的记忆里,那时候杨玉能是一个很安静的人。他体格健硕、目光炯炯,就那么默默地在会场坐着,从不往人前凑。交流时,听一些作者慷慨激昂地“指点江山”,偶尔点一点头,很认同的样子。当问到什么的时候,他说,我是带着耳朵来的。显得谦虚,谨慎。
在那些“挥斥方遒”的年代里,各地每年都举办很多这样的文学“笔会”。不客气地说,这样的“笔会”淘汰率是很高的。一年一年的,有的人来了,走了。有的人就再也不来了┅┅能坚持下来的人很少。在我的记忆里,杨玉能算是少数文笔好、能坚持下来的人之一。
日子就像流水一样,一晃多年过去了。杨玉能的笔并没有丢,他的“笔”就藏在他的心里。即使在他公务异常繁忙的年月里,仍然没有放弃他的文学情结。虽是领导,可他随身带着“第三只眼”(一个作家的视角)用心去体味生活、体察民情,更多地去了解世道人心┅┅据说,他下基层经常带着两个包,一个是“公文包”,一个是“写作包”,随时随地留心那些可供写作用的素材和细节。我猜想,杨玉能纵是在繁忙的公务活动之余,仍然会不时地抬起头来,仰望星空。这是文学的星空,是浸润到血脉里的东西。那邈远与浩瀚,那深邃与旷达,映照着的是一种明了,也是活人的一种境界。
尔后杨玉能就一发而不可收了。特别是20年来,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喷发期。
杨玉能和我一样,是上世纪60后生人。自幼习书作画,一路赤诚至今,一颗文艺心从未变改。说杨玉能有赤子之心,亦无不可。“诗酒趁年华”,他常挂在口边说的。
顾城有句诗,写的极妙。“他们都到生活里去了,生活里人口众多。”许多让人难以割舍的,生活与诗意。俗世凡尘,我们将如何选择,又将如何度过这一生呢。荷尔德林给出他的答案——诗意的栖居。一个作者最伟大的作品应当是他自己,他书写自己的人生。
杨玉能并不拒绝生活,相反,他对生活同样赤诚相待。生活在他笔下,是担当,是体验,是诗意。
杨玉能年轻时候写诗,这习惯一直伴随着他,并可能会持之一生。落日霞光与虫声蝉鸣,男人女人,长街与高楼,皆能入笔化作纸上诗句了。
“夏日匆匆,昏暗多云。梦幻总是在时光中,恍惚间,一任岁月蹉跎,青春有悔。波光凝烟,山水无痕,苍穹惟妙惟肖,是谁把临风雨,风华正茂,煮酒人生,坎坷尘世,当奋起,平川一马,走向辉煌。”
杨玉能亲近自然,与自然为伍。他的雄鹰画题诗:“远眺人生如梦,近思事业平平,苦于时光荏苒,莫让沈醉春风。”抒发自己的心声,以诗言志,泼墨抒情。正是:“千姿百态画雄鹰,肝胆想照绘心情,江水含秋点素岭,万里晴空展倩影。”
除却一颗诗意的心,他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也始终孜孜以求。转眼,他从艺于已有30年。
书画讲究笔墨技巧。杨玉能深知中国传统的国画和书法,在于笔墨情趣。他一直在追求这种笔法线条的美,能够与墨味互相浸染,相得益彰,在宣纸上逶迤。
有人说过:不管做什么事业,都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笑话,一种是神话。如果你半途而废,就只能成为笑话;但是如果你坚持并取得成功,你就变成人们眼中的神话。杨玉能在绘画和书法上孜孜以求的时候,也曾遭遇过非议与旁人的冷眼。然而他却只顾埋头,一味坚持。他四处拜访名家,以古人为师,亲近自然并潜心钻研。他除了完成本职新闻记者的工作外,每天都坚持一到两个小时的书法或绘画,临摹大家与古人的笔意。说有废纸三千也并不为过。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书画界同仁对他刮目相看。
杨玉能一直从事诗书画艺术创作,他知道书画所能抵达的最佳状态是率性而简单,随心所欲,真情流露。清代文人袁枚曾有“性灵说”,说文章是抒发书人性灵的,书画莫不也是这样。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艺术作品便不能感染人。正是艺术家真性情,真品质,真道德的宣泄,为人善良真诚,善待一切自然,取法乎上,方称之为道法自然。
杨玉能性情一向飘逸潇洒,为人率真自然,这股气韵到了笔端,只化作一派风流。他喜读宋词,苏东坡的句常是他心头好。“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种达观豪放的气度,日久天长之间渐渐纳入心间。
一个艺术家靠作品打动别人之外,更多是他的气质与性情感染人。杨玉能创作之余,更积极热心投身于公益事业中去。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他组织书画院的一种艺术家们泼墨挥毫,作品拍卖所得尽数捐给灾区人民。之后,他继续奉献自己的光与热。2013年春,中国朦胧派代表诗人梁小斌,眼疾需要帮助时,杨玉能第一时间报名参加爱心拍卖会,捐出了自己的几幅作品。2015年春,合肥增知书店朱老板不幸罹患癌症,旧书店的经营岌岌可危,杨玉能得知消息,立刻上门捐出了自己的书画并奉献一片爱心。凡此种种,诸如此类,并不可一一枚举了,因为实在是数不胜数。
杨玉能用自己的一腔赤诚,献身艺术,同时又以艺术为火焰,雪中送炭,布施他人。
佛家里有说勤持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对比杨玉能,他一直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叫人为之钦佩。除却书法上的造诣与成就,杨玉能始终孜孜不倦,未曾放逸,不断精进,他对中国画仍有追求。当前,他以人物画与雄鹰画为根基,日日勤加练习,并无有惫懒之意。
杨玉能习惯每天清晨早起,埋头画桌旁开始一天的创作。或涂或抹,挥洒自如,将自己的习作拍照记录,是他最乐于做的事,在一天天的创作中,记录觉察自己的进步。
杨玉能现在正值盛年,我不知道他以后的艺术创作能达到怎样的高度。但相信,凭借他的天资聪慧与勤奋,他未来在艺术道路上应当会有所斩获。祝福这样一个在诗书画道路上不断前行。
杨玉能爷爷、父亲、大伯在巢湖市柘皋镇庙岗乡清涧集村木匠艺人,他和堂哥杨山松丶杨松丶杨天放丶杨平皆是从事艺术事业,现在杨天放与杨玉能在安徽省书画界名声鹊起。
杨玉能一直从事新闻工作,现专攻诗书画艺术创作。原在《诗歌报》杂志社、《新安晚报》、《安徽科技与企业》杂志、《安徽科技报》社等聘任编辑记者,曾任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华新闻报》安徽记者站常务副站长。发表各类文艺作品近千篇,及个人专著十多部。
“繁华落尽,在晚秋那最后一抹灿烂,梦想花开花落,浮现在回家的路上……”
杨玉能新诗集《雨季太阳》就是“共长天一色,与霞光万道”里的《梦想的声音》。诗歌和书画不一样,书画艺术是视觉艺术,虽然诗书画都是追求美的艺术,而诗歌的美自然的带着一种神秘,诗歌的美无可名状,是和好梦一样可遇不可求。
6月25日上午9时,杨玉能在参加合肥包河区和地兰湾联合楼宇党支部“迎七一、党史学习暨疫情防控初战告捷总结会”时,带来了一本他新出版的诗集《雨季太阳》。这是一件真实的礼物,字里行间包含着追求,梦想、创新、思索、心意和感情。书法作品获中书协等单位主办的“神笔奖”。个人被安徽省希望工程办公室及省红十字会等多家授予“爱心书画家”称号。
《雨季太阳》由安徽太湖著名老作家石楠女士题名,安徽省民俗学会、著名散文诗人、作家、民俗学家王贤友会长作序,张牧责任编辑、仰宇版式设计,全书共4个印张,128页,30千字,由华艺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发行。
杨玉能任院长和报纸总编,《东方诗书画》报走过了近20年风风雨雨历程,《东方诗书画》报已经出版了77期,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安徽诗书画艺术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综合社会效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前夕,与老子故里涡阳一家酒厂联合出品了与诗书画相关的《东方名家》纪念酒。
现实生活中,爱是人们生活的主线,爱也是诗歌创作永恒的主题。所以,诗人杨玉能的诗歌里充满了浪漫的情怀和浓郁的酒香。如他写的一幅书法“岁月佳时初对酒,溪山好处复行舟”。还有《酒之午后》诗人写到:“这是酒后的冬日,阳光依旧美好,我的内心却温暖如春……醉酒当歌,我徘徊于城中央,仰望天空之外”。另一首诗里这样写道:畅想未来的旅程/饮者为高/所有的事情说不清道不明/因为醉了的姿势/饮酒当歌/更当一跃而鹏程万里/把失意的天空挑衅/小巷引吭高歌……滔滔不绝/却饮不尽人世繁华”《饮酒》。
在《随想》诗里作者就着朦胧月色“独饮酒一杯/恍惚伊人醉四方……日落西山/清水出芙蓉/何当重逢/醉了千秋还月望”。另一首诗句里“畅饮一杯无助的希望/我还在等待一生一世的倾城/路过的伊人/忘却不了的柔情蜜意/幻化成风雨兼程/酒精似水流年”《酒后的时间》。
“午间的酒精还在蔓延/此刻醉眼朦胧”《我想》。“暮色苍茫/城南只是心愿处/对酒还愁”《城市夜归》。“热爱生活的人们/更热爱春天/伊人红尘一醉风流/……因为春天来了”。
王贤友在——杨玉能诗集《雨季太阳》序言中指出:诗人杨玉能:以表现主观情感、抒怀咏志为主,通过抒发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如三月里百花竞放,而我想独醉千年。又像诗人在《雨季太阳》后记中表达的:“我在众人皆醒我独醉的状态下,熬得住无人问津的寂寞,才拥有诗和远方”。
尼采曾说:人生不是目的,而是桥梁。诗歌是一种思考,许多伟业都是由思考加梦想而成就。人生需要诗的希望,需要对酒当歌的梦想,追求生活美的力量会带领我们走向远方。
2022年7月2日,由安徽省民俗学会策划并主办的“诗书画家杨玉能诗集《雨季太阳》首发式”在安徽省省会合肥市举行!来自中央、省、市媒体人及文艺民俗企业等各界人士近30人济济一堂,大家分别就杨玉能的新诗集出版发行,表示了简明扼要的评介并予以祝贺。
此次《雨季太阳》诗集首发式由著名散文诗人、作家、编辑、民俗学家、安徽省民俗学会会长王贤友主持,他高度评价了诗书画家杨玉能,近年来在安徽乃至全国诗书画界凭借个人的勤奋,笔耕不辍,取得了可喜可贺的艺术成绩,值得祝贺与广泛宣传。
著名民俗学专家、省九三学社副巡视员、省文史馆馆员、省民俗学会秘书长李建华,原《江淮晨报》副刊部戴煌编辑,合肥桑榆文学学会会长、文史专家、融媒体主编郎章正,省社科院新闻所副所长、研究员、文艺理论家、作家诗人胡从发,作家王亮、张明俿、任畅、王劲松,省文史专家、作家李云斌,省民俗学会监事会会长、皖中大鼓非遗传人朱启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李海燕,中国书画网总编张海,知名作家解明贵,著名书画家、省文史馆研究员谭作春,画家王夕元,智巢创客艺术馆馆长胡宝玉等,这些专家与学者、艺术家们分别就杨玉能的诗集《雨季太阳》发表中肯的评论,并就杨玉能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诗歌创作表达赞许钦佩,大家认为,从诗集《雨季太阳》窥见作者创作的激情与热情,源于其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他的诗来源于生活,很接地气。诗集《雨季太阳》也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执著,对乡愁的思念,以及对生活中存在的诸多现象讴歌或抨击。他的心中有一团火,他的诗词语言并不华丽,是实实在在的朴素的,在这宁静与喧嚣的世界,诗人的情怀一半是烟火一半是清欢!
杨玉能感叹道:曾几何时,中国书籍的出版量,每年由几十部而800多部、由1000多部而2000多部,现在居然已达到4000多部。上升这么快而大的出版量,少数综合性和文艺专业性出版社,确实难以承受。
尤其是出版社改制后,不是事业单位了,财政不拨款;作为企业,要为生存而考虑了,更何况还要追求利益最大化呢!这么一来,关系稿、人情稿肯定少了,更有利于精品力作的出版。
话又说回来,由于经济效益使然,只要有钱,质量差的作品也可以出版。这是应该防止的另一极端。杨玉能也相信,出版管理上是有严格规定的,出版社的领导也是不敢越“雷池”的。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最熟悉的领域。杨玉能有丰富的阅历,有对复杂生活的理解和体悟,有天然的“第三只眼”┅┅无论各类体裁的文章,情节紧张生动,章章节节,扣人心弦。将多元化时期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及人际关系;将城市、乡村、官员、百姓的心态及生存状况,将情、理、法融为一体,活灵活现地全面透视了一个特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在这里,他写人生却又与别的作家不同,笔触与色调一直是暖意的,不暴戾,不隐饰,不夸张,不溢美,处处有生活的真切体味和细节的真实。个中滋味,非深刻体验难以有如此真切的描写。这怕是杨玉能的文章的又一个特点。
总之,杨玉能的写作是有根的。他作品的根扎在巢湖大地的山脉里,有很强烈的地域文化色彩。他的文字也是有星空的,那浩瀚的星空就是他的精神境界。应该说,杨玉能始终是“点灯”的人。他是要用文学点亮一盏灯。他要用这盏灯去温暖人们的心,驱除人们心中的寒意,以悲悯的情怀,给人们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