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传水
古今许多名画家既是诗人、书法家,又是画家。许多名画家以画为载体,在画中书写自己的诗文深化画的内涵,以独特的绘画笔法书写诗文,全面展示恢宏的画面,让画的艺术吸人眼球,让人浮想。这是五千年中国绘画艺术鹤立于世界画坛,独特瑰丽,辉煌灿烂,熠熠生辉。
我对中国绘画艺术是门外汉,平时关注多一点的是我忠爱的散文、随笔、诗歌和酷爱的书法艺术。在书画同道的慢慢理解中,在参予书法家、画家、作家交往中和作品的品读中,慢慢理解,忽然发现,中国的文化艺术,何止是书(法)画同道,应该是诗书(法)画同道更确切。

画家在画中自题诗,或请名诗人帮助题诗,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起步,到随唐五代基本行成诗书画一体的风格,到两宋、辽金元时期逐步行成蔚为大观,真正繁荣昌盛明清至近代史,或叫鼎盛时期。观此能在画中自题诗,基本是才艺兼备、情商高亮,诗文满腹、文笔生花、性格豁达或柔情豪放的大文豪、大画家。如齐白石说的,我的诗比我的画还好。正是许多流芳于世、流存于世的绘画精品,无不出于书画兼一身的名家。以诗书画烘托书画名家,书画名家以精品艺术之作和画面创作书写的诗句,让画的艺术魅力光芒四射。
以诗书画为一体的画作,一般指画家自创画中题写自己创作的诗句。唐代大诗人王维均为唐代著名田园诗人和画家,他擅长山水画,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二杰。王维的《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把活脱脱的静态山水画面写出动感。后来他创作的《空山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把诗变成了一幅山水人文画面,后人许多书法家常把诗的内容书写条幅作为馈赠礼品。元代大画家王冕的《墨菊》因自题诗一首,使诗画与作者身价大为升值。画中诗:“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澹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好记易背。王冕诗文把画中的墨梅点缀的洁傲平凡的性味,为当今人特别推崇,常常引用,自勉自律。元未明初大画家徐贲,一生追求宁静生活,多为入蜀山隐居,淡然田园。他在自己的画《写意》题诗:“看山看水独坐,听风听雨高眠。客去客来日日,花开花落年年。”诗画并莲,把作者此时的心境荡然坦托。清代大画家林纾的许多画作,都留有自己的自题诗。如有一幅画题诗:“一代高人龚半千,墨笔一喷即云烟。金陵家住多在 ,终箕当时水墨仙。”诗文看似扬颂别人,实际对自己画的认可,流露画意的气魄。

古代大凡绘画艺术家的画基本以山水画为主,题诗的主要特点:化静为动、变无为有、借词发挥、昭人联想。明代唐伯虎(唐寅),乃诗书画怪才。他风流倜党自称江南第一,为“吳中四子”之一。他在自己创作的画《云山烟树图》空白处留诗:“云山烟树霭苍茫,漁唱菱歌互短长。灯火一村鸡犬静,越来溪北近横塘。”唐寅情商高,艺术感染强,具有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性格,他有几首诗流露自己的性格,他的一幅《山路松声图》,专门送给他朋友的父母。画中题诗:“女儿山前野路横,松声偏解合泉声。试从静里闲倾耳,便觉冲然道气生。”他的这幅画,后人描写:“书字笔墨浓淡枯湿,用笔遒劲飞舞。画笔岩层邃壑,飞瀑流泉,洒脱灵活,暢达自如。”清代的郑板桥(郑夔),一生喜好画画,没有拜过师,自学成才,怪才。他幼年少年身居乡野,居两间茅屋。茅屋前满院青竹,遇风吹雨打沙沙响,天晴太阳照射竹身影,映贴在茅屋窗户纸上,他好奇手痒,照着竹影启蒙学画竹,酷爱画竹。一生留存诗六十多首,一生酷爱画竹,留下不少竹诗,其中两幅画上的题诗最广为流传。一幅画《新竹》题诗“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另一幅画《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他东西南北风。”这两首诗是古诗词中的精典,歌颂主人为人正真,刚正不阿,不惧风险,勇立坚劲的男子汉大丈夫性格。明代沈周在《山水图》题诗:“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阳扰在小桥西。微吟不道惊溪鸟,飞入乱云深处啼。”都围绕山水人文情怀,抒怀自己观云听雨,藜杖拾级,不闻山外事的无忧心态,大自然美妙幽静的生态环境。
清末至民国时期,经历了复杂的外侵内弱的社会环境,以及打破了闭关锁国,却产生了一大批文学巨匠、一大批画家、书法家等各类艺人名师,直至影响到二十世纪乃至二十一世纪今天的画艺发展和文学创作,更凸现出诗书画并驱并莲。这些诗书画艺术家多出自满腹经纶,武艺超群的大师,许多画家成为后人敬仰的泰斗、标杆。他们的画和自题的诗句,给中华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迸发出无限的魅力而流芳。他们的创作生涯中,往往一幅作品引出许多有趣的故事。张大千诗画书法全才,他开创的“大风堂”,金礕山水画引领直至今天的画界,成为重要的中国画流派。在他的许多画都有自己的题诗。他在一幅画中自题:“远公已远无莲社,陶令肩与去不还。待洗瘴烟横霧尽,过溪亭坐我看山”。写出他爱人爱山爱生活听溪小憇的潇洒恬淡心态。他和徐悲鸿、李苦禅等,是中国近代当代画坛诗书画兼之的宗师泰斗。
有两个故事引人开怀畅笑而敬畏之。当今著名画家范曾为徐悲鸿画稿补画并题诗故事。1929年徐悲鸿为六朝人诗意,创作了《六朝诗意图知足常乐》》底稿,并创作完三幅作品,七十七年后,当代大画家范曾目睹徐悲鸿这幅佳作还没完成的底稿,“反复揣摩,纵笔挥毫”补画,结果补画内容与原底稿珠联璧合。他特别在画的左上角题诗:“锦绣少年不知愁,策蹇山林羡骥裘。独驮堪怜人寄世,伤心莫忘此回头。”补画和题诗完成后,引得众人拍手叫绝。
1928年李淑度请李苦禅为她画10页册页画,裱画师误裱11页,留空白一页。李淑度求李苦禅为她补画一页,李苦禅二话不说,病榻为她画一页月季花,并顺势在画空白处提了两行诗“苦禅画思出人丛,淑度风流识此工。赢得三千同学辈,不闻杨子耻彫虫。”此诗表露出苦禅的自微谦虚和对朋友的尊重。正如他在《秋菊》里写道“秋菊灿然白,入门无点尘。”
在画坛艺术的创作中,画家们尽管当时画中没有题诗或不擅长题诗,也要请别人在画面。如苏东坡、张佳、黄公望、董其昌等,他们中有的自己就是画家,乐于别人请去题画面诗。许多画中有诗而画值身价提高。有的画家而事后想起来,也要补上一段诗。大器晚成的画家书法家林散之,他一生中创作许多诗,有的诗在创作画后补题诗文,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他八十一岁在《江上秋峰阁》后补题诗一首:“江山秋峰夜夜心,故人消息来深。不知近日诗多少,应向寒处红处寻。”著名政治活动家、杰出的美术家何香凝,上世纪三十年代,与友人于佑任、陈树人、亨颐合作一幅《岁寒三友图》,五十年后的1958年,当她读到远在台湾的于佑任再次观该画吟诗两首,她万分感念,隔岸思友诗意来,书怀一首:“遙望台湾感概忧,追怀往事念同游。一数十年来如一日,国运繁荣渡百头”。希望祖国早日统一,友人早日相见。
其实,所有名画家能在自己画中题自己创作的诗,都表露出画家此时的一种生活状态或对世态的态度。唐寅比较清高孤傲,他的一首诗描写他一生画画态度:“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徐谓在他的一幅画里题诗:“半生落魄己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挑闲掷野藤中。”齐白石画画一辈,写诗一辈子。他常常感叹画画人的清贫枯燥,画很难画成名,画人更难成名。他自题一首诗中字字道出画画人的艰辛。他写道:“十年种树成林易,画树成林一辈难。直到发亡瞳欲瞎,赏心谁看雨余山。”正如当代一名著名画家说的:画家没有职业,你画的画不去卖,没有人认可,社会没有认可,谁给你钱,如何维持生活。所以当一个名画家实在不容易,如果能名家名诗名画同道,更能流芳。

中华大国泱泱,岁月画卷长长。中国艺术家们血脉中无不深深流淌着五千年中华文化,凡有艺术才技一技之长的,都会在他的运筹帷幄中渗透着中华文化。文化艺术思维的抽象化、物质化、无形化、有形化,集中到一点:诗书(法)画同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文是画家画出来,画面乃画家写出来;画家题诗的笔法更具画艺的独特性,诗意更具画面性。这就是中国画家诗书(法)画同道的艺术魅力。
在文化自信,百花齐放的今天,追求画画、书法,更多更开放的多元化的书画艺术,渗透于爱好诗书画艺术大军的创作激情中。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永远是艺术工作者的魂和法。
(2023.9.3)
程传水艺术简介

程传水、笔名轻舟, 安徽大学中文系毕业,法学研究生。
现为安徽省政府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家协会顾问、安徽徽文化书法艺术学会顾问、安徽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顾问、合肥高新区青商协会顾问,环巢书画院院长。
书法创作与文学创作兼收。
书法作品三十多次参加全国行业和全省各类专展和大赛展、名家书画精品展活动,多幅作品获奖或被机关、社会团体和民间收藏。并为“江南醇”酒、“沐阳皇菊”等商品书写商品诗词,以及为相关作者新书出版提写书名。
出版学术文集《中国监狱发展路径研究》,获省法学会2010年学术论著评选三等奖。出版散文集《飘逸的红叶》、《追着太阳走》、《轻舟行》。《飘逸的红叶》获2009年安徽省散文家协会“安徽散文奖”一等奖。《轻舟行》2019年度被合肥市有关方面推荐为全民读书书目。近二百篇论文和散文见诸国家和省级有关报刊。主编文学作品集《浴火重生》、《云自卷书心自飞》、《狱城放歌》、《书法家实用春联手册》等。
2013年举办个人小型书法展与新书《追着太阳走》发行活动,2016、2019、2021年分别牵头组织大型书画展活动。
程传水书法文学艺术得到许多媒体关注。如:《中国司法》、《中国监狱》、《犯罪与改造研究》、《人民艺术家》、《安徽政协》、《安徽治安瞭望》、《徽商》、《安徽监狱》、《安徽城乡文化》、《安徽日报》、《安徽商报》、《安徽大散文》等均刊登他的作品或专文介绍。出版的文学书法作品集均被安徽省图书馆、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省政府文史馆文学艺木馆等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