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山人|于诗中寻悟,在豁达中新生——评黄晔《豁然开朗》

时间:2025-02-11   浏览次数:769456
  字体大小:放大 | 缩小 | 正常  


11.jpg




    黄晔的《豁然开朗》一诗,以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语言,深刻地探讨了人生的感悟与觉醒。这首诗仿佛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次深度剖析与坦诚倾诉,引领读者一同踏上一段充满思索与顿悟的心灵之旅。


微信图片_20250211232419.jpg


 “春天就是一个梦一个梦的叠加/一个梦一个梦的消失/消灭天空中的星星点点/一大片桃花影影绰绰炽热似火”,春天通常被视为希望与新生的象征,然而诗人却以独特的视角将其描绘为梦想的叠加与消逝。梦的来来去去,如同天空中闪烁又隐没的星星,以及那热烈却虚幻的桃花,暗示了人生中梦想的不确定性和短暂性。这种对春天的别样解读,既打破了常规的美好想象,又为后续对人生的反思奠定了基调。


  “阳光依然灿烂/从未谋面的年轮沟沟壑壑/有一串风铃清脆作响/于黑夜的长廊中磨刀霍霍”,阳光的灿烂与未知的年轮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外在世界的美好与人生经历的沧桑。风铃在黑夜中作响,磨刀声在长廊中回荡,营造出一种紧张而神秘的氛围,似乎预示着生活中隐藏的挑战与危机。这几句诗生动地展现了人生道路上的未知与不安,让读者感受到时光的无情和命运的无常。


  “酒足饭饱之后/总是三五成群唠唠叨叨/天之大成漏船载酒/国步艰危风声鹤唳”,诗人通过描绘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后的精神状态,揭示了人们在安逸生活中仍难以摆脱对世事的忧虑和对未来的迷茫。“漏船载酒”“风声鹤唳”这些词语的运用,强化了社会环境的不稳定感和人们内心的焦虑,反映出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奈。


    诗的后半部分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前半生感觉没为自己活过/后半生以后每一天都要为自己而活/待我出关之时便是我回归之日”,这是整首诗的核心与升华。诗人在前文的铺垫之后,迎来了思想上的顿悟和转变。“豁然开朗”四个字,简洁而有力地表达了这种瞬间的觉醒。意识到前半生的生活并非真正为自己而活,从而决心在后半生为自己主宰命运,这种自我觉醒是对过往的反思,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待我出关之时便是我回归之日”,充满了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展望,仿佛是在告诉世界,经过内心的挣扎与成长,即将以全新的姿态重新投入生活。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语言质朴却不失深度,运用了象征、对比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诗人以春天、阳光、黑夜等自然元素为象征,隐喻人生的不同阶段和境遇,使抽象的情感和思考变得具体可感。同时,通过对比梦想与现实、前半生与后半生,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变化和对人生意义的重新审视。


     在主题表达上,《豁然开朗》不仅仅是诗人个人的感悟,也能引发广大读者的共鸣。它探讨了关于梦想、自我、人生价值等普遍而深刻的话题,让我们思考在忙碌的生活中,是否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求,是否在随波逐流中迷失了自我。这首诗鼓励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挫折与迷茫,在经历反思后实现自我觉醒,以积极的态度去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黄晔的《豁然开朗》是一首富有内涵和启示性的诗歌。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生的起伏与困惑,最终导向了一种豁达与坚定的人生态度。读罢此诗,犹如在心灵的迷雾中寻得了一盏明灯,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更加勇敢地走向未来。


   附原作:

豁然开朗

作者:黄 晔


春天就是一个梦一个梦的叠加

一个梦一个梦的消失

消灭天空中的星星点点

一大片桃花影影绰绰炽热似火


阳光依然灿烂

从未谋面的年轮沟沟壑壑

有一串风铃清脆作响

于黑夜的长廊中磨刀霍霍


酒足饭饱之后

总是三五成群唠唠叨叨

天之大成漏船载酒

国步艰危风声鹤唳


豁然开朗

前半生感觉没为自己活过

后半生以后每一天都要为自己而活

待我出关之时便是我回归之日

 



1.jpg



2.jpg



4000.jpg





All rights reserved No part of this site may be reproduced without our written permisssion
中国诗书画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皖ICP备20250791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