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云
对于黄晔先生的诗歌我也写有不少评论,对他的诗歌艺术维度、主题以及写作技巧做了一系列的评论。在这里我就不占用太多的时间,我想对这本新书讲两个层面的体会。
第一、对他这本书的诗歌本体的认识,在这本书当初未出版之前,电子版已经给我看了,包括其中的校对。人家说黄宾虹是老年变法,所以我在这本书里发现黄晔先生也是在诗歌写作变法。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上,他坚持自己的十六行,这种创作,我觉得有他自己发生的艺术突变或者说是蝶变这么一个过程,这是难得的;在他的诗文里我又发现一个特点,那就是经验。里尔克说过,诗不是情感,诗是经验。我看完他的诗歌以后,就突然想到黄晔在写他的生活经验,这是很难得的一个层面。因为如果仅是在情感世界上做语词的滑行,那是一般性诗人在走的路,而到他这一步,即将步入六十岁,他突然重新在写自己的人生经验,人生经验后的感悟,这是难得的,这是作为一个大诗家应该要走的一条路。如果还是停留一般性情感的叙述,一般性的表达上,那就形成不了现在的“朽木不雕”状态。什么叫“朽木不雕”,当时他这个题目出来以后,我还跟他争论,我说这个题目起的不好。但是他有他自己的论述,他说这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朽木是一种自然所赐,自然之原始就不需要去做人工之雕啄。这是他又回到了生活的现场,回到了一种经验的诗性表达上。刚才春樵主席总结了其诗的“诗言志”,到了洪放主席这里总结的是“诗言智”,到我这里我突然觉得要总结的是“诗言技”,在志、智、技层面递进。我们欣喜的发现黄晔自觉或不自觉的在变法的过程中,这是我对他诗歌本体的这么一个认知。

第二,对这本书里评论认识。该书有两个评论家,叫一瓢诗人和谢雨亭。这本书好就好在每首诗歌都有他们独到的分析解读,这些点评,或者是短评是专业的,这种文体出来以后我觉得很好,起码人家买到这本书以后,对初学者他知道怎么去读诗。评论这一块写的很专业,深入浅出,把每一首诗的组成零件全部拆散,给你看,让你知道这首诗形成的秘径,它的小道是怎么进入的,或者这首诗本体的构架是哥特式的还是榫卯式的,每个零件都拆开,这是很难得的。这是这本书的特色,是值得借鉴的。
黄晔先生到了这个年龄阶段,对自己的诗歌变法我想如再向前走几步。这样能够形成一个大诗家,目前这个气象很好。如再向前挺进,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样能达到大诗家的这样一个目标,
最后预祝黄晔先生不管是在自己的事业上还是自己诗歌建设上能够再走一个高度。谢谢。
李 云:著名作家、诗人、诗评家,安徽省作协原副主席,秘书长。
此文系作者在2024年11月24日在《朽木不雕——黄晔诗歌解读》首发座谈会的讲话整理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