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季宇
各位朋友,非常高兴参加黄晔先生的诗集研讨会。《朽木不雕》厚厚的两本,捧在手里沉甸甸的。黄晔先生是一个创作活力非常旺盛的诗人。他几乎每年都要出一部作品。他出版的诗集少说也有十几本了。他对我说过,这些出版的诗,只是他创作的一部分,属于精选出来的。还有一些没有入选的,可见他的创作活力是多么的旺盛。
诗歌写作是需要激情的,有人说过,青年写诗,中年写小说,老年写散文随笔,这个说法不一定对,但却有一定道理,因为青春激情飞扬,特别适合写诗,这也说明诗歌是需要激情的。黄晔从青年到中年一直保持旺盛的创作力,是令人赞叹的。
我曾多次参加黄晔作品的研讨会,他的每本诗集都有新的突破,这是可喜的。这本《朽木不雕》与以往的不同,严格来说是一部诗评集,每首诗的后面都附有评说和解读,我们不仅可以读到黄晔的诗,还可以读到对他的诗歌的评述和理解。我大致看了一下,我觉得不仅诗写的好,而且有些评述也相当不错,有自己的见解,有些还准确精到,值得称道。我看了这些诗评以后,我觉得这些都是专业的诗评,讲的很好。
下边,我谈一下对黄晔诗歌的印象和感受,有以下几点:
第一、黄晔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怀、有追求的诗人。黄晔是一个企业家,但他对诗歌、对文学情有独钟。白天经商,晚上写诗,很长时间里成了他的一种生活状态。记得很多年前,我参加黄晔《一个人的穿越》诗歌研讨会,在这本诗集里有一首诗《我喜欢宁静的黑夜》,这首诗就写出了一个人的两种生活状态,一种是白天在物质世界里打拼,诗中写到“喂养白天我需要物质/我要向饿狼般寻找”,到了夜晚诗人又进入到另一种生活状态:“喂养夜晚我需要一种心情,需要一种精神,需要一种心灵回归/面对诗歌,面对自己的亲人”。黄晔就把白天黑夜对照起来,白天是一种物质层面的生活,在商场打拼。这种生活甚至是“虚伪”的“一场戏”,而夜晚则是认真地面对自己,面对自己心灵。我想这可能就是黄晔生活的真实写照,实际上表达了诗人对心灵回归的呼唤,这首诗有助于我们了解黄晔,了解他的诗歌,这也就解释了黄晔为何能在激烈的商场竞争中依然保持对诗歌的热爱,对文学的初心,因为他把诗歌当作心灵的回归,当作亲人,表现出一种浓烈的人生追求和精神追求,我认为这就是情怀,这就是追求,我对黄晔的这一点非常赞赏。
据我所知,黄晔近年来在事业有成之后,逐步从商场抽身,他把缘酒的工作慢慢交给他的女儿女婿,而把更多的经历投入到他喜爱的诗歌、文艺中去。他发起成立的北京诗酒缘文化艺术院,他主要的精力都放在这上面,而且这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也表现出来了。相信在今后,他的诗歌文艺创作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第二,黄晔诗歌艺术的特点是非常明显。这包括几个方面吧。
第一方面,他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歌的传统,同时揉入了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并在手法上是博采众长,有自己的创造。可以说,他的诗继承了中国诗歌传统,又吸取现代诗的精髓,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受到广泛的好评。他的诗朴实自然,朗朗上口,语言精练,善于提炼,概括力很强。
第二方面,是诗歌来自生活,具有真情实感。他有大量的时间写自己的事物,写自己的对生活的感悟,而且他的诗歌都不长,切口很小,往往抓住意向拓展开来,形象生动,引发读者的思考。
第三方面,他的诗歌富有哲理,有自己独立的思考。黄晔早期的诗歌还有些直白简单,直奔主题。但他近年来创作,可以说是越写越好。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含而不露,意语深刻,这些变化说明他更加成熟和老练。
诗歌我觉得是需要含蓄的,但含蓄并不是晦涩,我对现在有些晦涩难懂的诗歌并不喜欢。好在黄晔的诗歌含蓄,但并不晦涩;追求深刻,但并不装腔作势。诗歌包括文艺作品并不是看不懂就好,也不是越难懂就越好。比如杜甫的诗,写现实,就比较好懂;李商隐的诗写精神,写意象,可能不太好懂,理解起来稍微要费点力。但他们的诗都是好诗。真正的经典应该是大俗大雅,而且我认为诗歌有吟诵的功能,好诗往往都是能吟诵的,现在很多诗让人看不懂,甚至莫名其妙,这样的诗是不是就好呢?我看未必,或者说是值得探讨吧。我觉得黄晔的诗歌在这方面做的很好,即努力探索,吸取现代诗的技巧,同时又不忘传统,保持创作定力,走自己的路。现在很多作家,包括诗人,最怕别人说他传统。好像一传统就意味着落后,不上档次,其实我觉得文学是抒发自己的情感,别人怎么说并不重要,盲目的跟潮流也没有必要,这样反而会失去自我,创作的关键是要写自己所想所感,把自己内心的动心倾吐出来,这样的创作才有价值。
第三,值得一提的是,黄晔近年来有一个显著变化,就是他有意的拓展自己的视野。他虽然一直写诗,以诗歌见长,但他并不满足这些,而是不断拓展自己的艺术空间,创作情趣、审美开始向书画艺术发展,而且他不仅自己创作还深入研究,并且举办过多次书画艺术研讨会,我刚才看到他的资料,前不久还当选为同铜陵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之前他还出版一本文集《和光同尘》,邀我作序,其中收录了不仅有诗歌,还有散文创作,还收录了他的书画评论等不同题材的作品,表现了他多方面的才华,书中以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审美通过对文学艺术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入思考,呈现了他对文学艺术多方面的追求和理解。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文化画卷。
文学和艺术从来都是相通的。虽然两者的形式不同,但其内在的创作审美要求都有共同之处,黄晔从诗歌创作向书画艺术领域拓展并从中吸取营养,我觉得非常难能可贵。尽管从表面上讲他这样似乎有些杂,但实际上他再向更高的目标进发。而这种杂也表明了他的涉猎面非常的广泛。陆游有诗云:“诗为六艺一,工夫在诗外。”黄晔通过书画创作研究,我觉得不仅提高了他自身的文化修养,而且进一步丰富他的诗歌创作的水平,使他的诗歌创作更上一层路。
我曾对黄晔说过,作为企业家的黄晔,往往遮蔽了作为诗人的黄晔。我们说起黄晔首先是一个企业家,然后才是诗人。但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改变这种看法,首先认为他是诗人,然后才是一个企业家。
最后祝新书出版,祝本次研讨会成功举办!谢谢!
此文系作者在2024年11月24日在《朽木不雕——黄晔诗歌解读》首发座谈会的讲话整理稿。
季 宇:著名作家,安徽省文联、省作协原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