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撇|黄晔诗歌文本的三种诗境

时间:2024-12-25   浏览次数:1677097
  字体大小:放大 | 缩小 | 正常  
来源:缘酒


□  吴撇


图片




大家好,梁小斌先生好,黄晔先生好!很荣幸来参加今天下午黄晔先生的新书发布会。我是宇轩老师鲁院的同班同学——吴撇。昨天,他很神秘地告诉我,今天要带我来拜访一位本地的著名诗人,现在终于见到真身,幸会!

黄晔先生是一个身份多元的成功人士,既是企业家,又是书法家、收藏家、作家、诗人……丰富的角色,决定了他作品的内在力量。如果单纯过一种生活的话,视角便显得单调、肤浅,黄晔先生因为他的生活情状决定了他可以从各个经度和纬度来观看他所处的物质世界和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他的作品呈现出有别于他人的气象和涵养。我觉得,黄晔先生一方面在物质空间里漂浮着,另一方面又在精神世界里下潜着,那么他的这种起伏,就是诗之观看、体验与哲思。在他的诗作中,你可能会看到尼采、叔本华、卢梭、维特根斯坦的影子,但又不那么玄奥,他带着自己的生命经验与哲学诠释。我想起古罗马唯一的一位哲学家皇帝叫奥勒留,他写了一本脍炙人口的哲学随笔叫《沉思录》,黄晔先生也是在自己营造的一个王国里,当一个哲学家的皇帝。他的文本呈现深入而浅出,大道而至简。他的诗歌具有“三种诗境”——第一,是思辨之诗;第二,是意趣之诗;第三,是散逸之诗。

思辨之诗:他用非常接地气但又高于地气,属于拥有自己的心灵海拔。所以,你在受到启示的同时,又能够触及到他的文学精神和审美观照。

意趣之诗:我很喜欢他其中一首诗的最后一节,简直妙趣横生——“今夜的月亮硕大无比/一位女人靠近了我/轻盈地对我说/故事我有,就是有些费酒”。他以极为日常的叙事方式来建构当时的一个现场,性别、关系、时间等要素共同形成了独特的暗喻。他故意回避了清高或高雅,反而愈发耐人寻味。这是一种很讲究的表达技巧。


图片


散逸之诗:散逸是一种自在、松弛,具有田园、荒原、天籁属性的一种心灵状态。我尤其喜欢他的那首《原野上的收获寻蜜而居》,最后一节特别动人——“在一派蔚蓝色的天空下/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山里有屋,林中有鸟/大器不成,朽木不雕”。就像毕加索真正了悟出艺术真谛的时候,弥漫出的悠然之气。这种很天然、很天真的成分,会成为一个诗人永恒的创作动力。

此外,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黄晔先生这二百余首诗歌里,只有一首诗,没用到“一”这个字。这首诗是《村里人永远为城市打工》,而其他的所有诗歌当中,都用到了“一”字。《道德经》里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这可能跟黄晔先生潜意识的一种原生力量是息息相关的,或者说,这是冥冥之中的一种神秘力量,它是一种潜意识的力量。“一”就像一粒种子,经由时光、存在与发展,最后形成了他独特的精神世界……

另外,我有个问题:在《朽木不雕》问世之后,您今后的创作会有什么新的变革?是“当代性”吗?是“自然性”吗?……相信,下一次的新书发布会,您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再一次祝贺黄晔先生的新书发布会圆满成功!


      吴撇,诗人、评论家。

      此文系作者2024年11月24日在《朽木不雕——黄晔诗歌解读》首发座谈会的讲话。


图片

图片

图片


All rights reserved No part of this site may be reproduced without our written permisssion
中国诗书画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皖ICP备20250791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