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1月28日下午,安徽大学教职工朗诵艺术学会,第30期沙龙座谈在校工会会议室如期举行。安徽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专家委员、安徽省诗词学会现代诗专委会副主任、当代人物网·合肥影响力副总编辑关民先生,受邀参加了沙龙座淡,并做了《诗歌创作的本质是发声》的主旨演讲。


诗人关民的演讲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他引经据典,从人类发展史的维度,纵向论述了“发声”是人类自然进化的本能和重要性。他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礼记·月今》中“是月也,日夜分,雷乃发声”,这是“发声”的最早出处。他说:苍天发声于雷也,鸟类发声于求偶也,群狼发声于召唤也,狮虎发声于威慑也,人类发声于真心也。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可以发声的生物,发声是一种必要的沟通与交流,是一种倾诉与发泄,亦是一种抒情与言志。发声不仅是一种自然本能,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正如鲁迅所言:“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鲁迅这里所说的“做事”,恐怕离不开文学创作,而“发声”大抵可以理解为是优秀文学作品的发声,尤其是诗歌,因为,只有诗歌在文学创作中,最具备“发声”的特征和功能。因此,诗人关民认为:诗歌创作可以不拒形式,不拒风格,不拒长短,不拒“流派”,但必须具备发声之功能和发声之勇气。任何诗歌创作,都不能无病******,装腔作势,更不能束之高阁,孤芳自赏,否则,这样的作品,既没有鲜活的生命,亦没有传承的价值。他例举了2021年,受邀为合肥蜀山马拉松博物馆,量身创作马拉松组诗的成功案例。当时,合肥市马拉松协会,在蜀山区政府的支持下,他们选择在肥西小岭南投资建设了马拉松博物馆和智能万米跑道,由于路途较远,知名度不高,很长一段时间,博物馆来参观的不是很多,魏普龙馆长十分着急,在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翁飞博士的推荐下,诗人关民俯下身子,走进小岭南,用了五天的时间,量身创作了九首马拉松组诗,并于2022年5月,在马拉松博物馆,举行了关民“马拉松组诗专场朗诵会”,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和好评如潮,大大提高了马拉松博物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小岭南区域很快成为文旅的热点和打卡地。其中《马拉松宣言》《岭南的风》《奔跑吧青春》等作品,在网上受众人群达百万之多。同样,安徽宣城市泾县章渡镇的影响力陡增,亦与关民先生的诗歌创作与发声密不可分的。2023年7月,上海海远置业有限公司庞焕泰董事长,率领他的团队,用三年的拼搏,在章渡章实现了乡村振兴路上的一大奇迹,硬生生地把一个濒临灭绝的历史古镇,从残垣断壁中给拯救了出来,让古镇焕然一新,成为美丽乡村的泾溪水镇。为了老街重新开街,塑造新的品牌,庞老爷子亲自策划了“首届青弋江之恋农民音乐节”,并邀请诗人关民做导演,共同创作了歌曲《青弋江之恋》和朗诵诗《一群人》,用艺术点燃了沉睡千年的章渡古镇,使泾溪水镇的知名度日益攀升,有力拉动了当地文旅项目的发展,成为安徽乡村振兴的又一个典型案例。由此可见,文学创作离不开社会实践的土壤,更离不开支持和关心文学创作的人民群众。任何一部作品,特别是诗歌创作,必须要坚持发声,才能达到社会实践的检验和应有的最佳效果。


座谈会上,关民先生还选择了自己五首代表作,从创作的背景、动意,以及创作的意象意境等方面,自我作了一一剖析和解读,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兴趣。特别是,他现场播放了著名朗诵艺术家许北雄朗诵的《中元》视频,边城和周小磊朗诵的《大别山之歌》视频,以及著名电影演员斯琴高娃朗诵的《第“六次”相遇》《岭南的风》和《在海中》等关民先生创作的优秀作品,让现场参会者一饱耳福,引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两个半小时的沙龙活动很快就结束了,而大家仍不尽兴,希望还有机会,再次聆听关民先生的诗歌讲座。现场参会的代表征修老师,张维质老师,乔国良老师等,都分别发表了自己观点,大家充分肯定了关民先生的创作成果,并一致认为:好的诗歌,一定要贴近生活,要为“大我”发声,这样,诗歌创作的本质才能充分体现,诗歌创作才有生命力和存在的意义。
文/ 滕 斌
2022年11月29日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