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阮德胜
我青少年时代写散文诗,现在很少,主要从事小说创作,但坚持读诗是我从文以来的习惯。这些年,到文联工作并主编《大九华》,接触了一些现代诗,其中就有黄晔先生的作品。
我跟黄晔先生开始接触,他是以一个优秀的文艺志愿者的形象出现的。当时我正在抓池州市乡村文学艺术馆建设,他得悉信息后联系上我,主动向艺术馆捐赠了多幅书画作品。如此文艺志愿精神令我感动。
今天来参加这个座谈会之前,我集中地阅读了这两本厚厚的《朽木不雕——黄晔诗歌解读》。首先对黄晔诗歌新成就表示祝贺。其次,我觉得这是一套非常有特色的文本。有诗,又有评的文本,过去有过,但对一个人的每一首诗如此厚实、扎实地进行一诗一评并结果不多见。足观诗人对每一诗打造的自力和诗评人对每一诗认知的自信。
在读黄晔诗歌的时候,我脑子一直在思考着困挠碰着我对当代诗歌的三个问题,这本书里能给出我满意的答案吗?我认为,在读完之后,找到了或基本找到了,这是我看这本书的最大收获。
现在诗歌有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第一,现代诗歌的结构问题。现在很多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不讲究结构。我们经常在谈论文学的虚构,那么文学到底虚构什么?我们曾经得过一个结论,文学虚构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虚构。诗歌亦然。而我们纵观现代诗,里面有一个非常突出明显的问题就是很多诗人没有结构意识,写长了是长诗,写短了是短诗,写五行是五行诗。黄晔先生在这套书里有着明显的结构要求,即“十六行”。十六诗,在过去和现在,在国内和国外,在诗本人和评论上都有过争论与呈现,像莎士比亚那个年代,十六行诗就有成就。黄晔先生的十六行诗,有继承,更有发展,并且发展得很好。他无形或有形中解决了现代诗的结构问题,可以说也是戴着镣铐在跳舞,但跳的好、舞得美。我在解放军艺术读硕士时,曾对《诗经》中“厌战诗”的结构有过剖析,总出五大类八种结构,从而得出在古代诗歌中的结构意识和结构操作都是很强的——黄晔先生这套诗集保持了稳定的外形结构和相对稳定的内在结构,这点给了我启示,也值得大家去研究和总结。
第二,我带着“现代诗歌被哲学绑架的问题”去读这本诗集。在先前的黄晔先生的几本诗集里我看到有这种一个现象时有发生,但是读了这本新诗集,几乎没有这个问题的存在,而是回到诗学层面上来表达哲学的思考。比如这首《活得明白就是自我最大的安慰》里有这么两句:“没有梦境的睡眠就是短暂的死亡/活得明白就是自我最大的安慰”,我觉得这个就不是我们通常说的诗歌被哲学绑架的问题,这就是我们如何用诗学去解释生活哲理的问题,其实这才是诗歌的责任与义务。在读他的诗歌里我们意识到,诗学是诗学,哲学是哲学,所以我觉得黄晔先生这本诗集达到了这个高度与广度。

第三,现代诗歌到底要写什么的问题。比如,说跳舞,是跳音乐;说画画,是唱人心。我们的诗歌写什么?写情感!现在有很多现代诗人知道需要情感,便他们在用情感构连物象的时候,情感或是模糊不清的、或是三心二意、或是朝三暮四的、或是生硬别扭的……严格意义上说,这是现在诗歌创作中最大的问题,不能一以贯之的去用自己的某一种(类)情感去构连去搭建我们的意向或物像。我觉得黄晔先生的诗因为他对生活扎实的理解,他对生活真实的描摹,他对自己内心对万物的认知,所以他在用情感构连物象的时候,是坚定的、是坚持的,是纯粹的、是纯真的。我认为这种情感才是现代诗歌,包括古典诗歌要表达的诗境和诗意,这样的情感才会由个情生发为共情被我们读者所接受,因此在这方面我觉得这本诗集处理得都非常好。如:“用心摘插一枝花/在春天的花园里/掀开缝隙里无限生机/享受阳光普照的快意生活”,这样的诗句,他没有自己对生活的完美体验,没有自己内心平实的思考,包括他的经验提炼和情感把持,都是在扎实的生活基础之上生发出的内心感悟。像这样的诗,我喜欢。
另外,这本书里还有一个功不可没的,就是评论。既然这是一本黄晔诗歌解读文本,我们不能忽视解读部分。我认为,这些诗的解读,大部分能接近到了诗人的本心,接近到了诗歌的本意,所以在研究这本书的时候,既要研究黄晔的诗歌,也要研究这些评论家们对黄晔诗歌的解读,这些解读从某种意义上讲既是对黄晔诗歌的评论,也是对现代诗的一个指向,我认为都是值得点赞的。
阮德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会员,池州市文联专职副主席、《大九华》主编。此文系作者2024年11月24日在《朽木不雕——黄晔诗歌解读》首发座谈会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