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改在2025年3月25日《安徽日报》理论版发表文章:以高质量民生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时间:2025-03-27   浏览次数:1989921
  字体大小:放大 | 缩小 | 正常  


王尚改在2025年3月25日《安徽日报》理论版发表文章:

以高质量民生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11.jpg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民生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坚持以高质量民生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把握和处理好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关系


    经济发展是改善民生的基石。经济发展提供了改善民生最为重要的资源、资金和服务,离开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发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在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上持续发力,推动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为民生改善累积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


    抓民生也是抓发展。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劳动者,只有促进共同富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升人力资本,才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基础。解决民生问题,如“一老一小”,不仅会带来投资,增加就业机会,还会激发内需潜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坚持以经济发展支撑和提升民生保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切实发挥改善民生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紧紧扭住民生领域关键发力点


    加快民生项目建设。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牢牢把握“更加积极有为,强化民生导向”的宏观政策基调,抢抓国家“存量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增量政策”适时跟进的机遇,积极向国家争取民生领域的改革试点、重大项目和专项资金,为经济增长导入源头活水。强化机遇意识,精心编制一批民生领域的好项目大项目,争取更多重大项目纳入国家“盘子”。对于在建项目,要强化领导责任、加强调度督查,促其早建成早发挥效益。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春节期间,全省旅游市场表现抢眼,文旅产业大有可为、文旅消费潜力巨大。安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山大川众多,打造“徽风皖韵”金字招牌势头正劲。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做好内容挖掘,加大文化资源转化力度,以壮大市场主体推动文旅融合创新,以科技赋能拓展文旅融合增量,以业态创新提升文旅产业竞争力,以扩大消费助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提高旅游服务和管理过程的效率,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大力发展银发经济。银发经济不仅涵盖医疗、养老等传统领域,还拓展到康复辅助器具、康养旅游、智能照护等诸多新领域。2024年,我省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22.03%。这既是重大挑战,也蕴藏重大机遇。我省制造业基础雄厚,发展老年用品、康复器具等产业基础较好。同时,我省自然资源禀赋优势突出,山川秀美,具备发展康养旅游的条件。加快发展医药器械产业和绿色食品产业,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发展文旅康养、中医药康养等特色产品业态,打造“医药、养老、健康、护理、旅游”一体化健康产业体系。


    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人工智能产业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思想理念、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重塑社会标准、秩序和价值。要热情拥抱这一重大科技革命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变革,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结合民生建设所需所盼所求,积极发展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社保、智慧旅游、智慧出行等,让人民群众享受更便捷更安全的民生保障与服务。


    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加大各类资金资源统筹支持力度,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用足用好稳岗返还、税费减免、就业补贴等政策。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和稳定就业,统筹好新技术应用和岗位转换,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要结合实际,用心用情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脱贫人口、零就业家庭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增加制造业、服务业紧缺技能人才供给。


    推动教育提质扩优。教育是国家大计,也是民生之基。重点深化三个方面的教育改革与创新,一是基础教育,突出素质教育这个根本,加大教育布局调整力度,推动基础教育提质提效。二是职业教育,紧扣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现代服务业等,深化多元化教育体制改革,为各行各业培养更多能工巧匠,促进高质量就业创业。三是高等教育,推动基础研究、教师考核评价和职称评审、研究成果奖励等方面改革走深走实,源源不断培养各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助力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


    守护群众健康福祉。就医难就医贵,依然是百姓心头之痛。针对我省实际,着力做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方面,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咬定目标、试点先行、稳步推进,下决心啃下这一块“硬骨头”。另一方面,建设、管理、运营好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进一步加快建设、加强管理、规范运营,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水平的健康医疗服务。


     托起“一老一小”稳稳的幸福。“一老一小”关乎民生、连着民心。各地应根据人口分布和需求特点,科学规划设施布局,充分考虑“一老一小”需求,增设养老服务中心、托育机构、老年活动广场、儿童游乐区等设施,并注重设施的无障碍设计和智能化改造,提升设施的便利性和安全性。从放宽准入、减少限制、优化监管等方面入手,扩大健康、养老、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务供给,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加强护理、儿科、病理、老年医学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为“一老一小”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单位: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No part of this site may be reproduced without our written permisssion
中国诗书画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皖ICP备20250791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