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艳的《太平湖·老船长》以质朴而凝练的笔触,塑造了一位饱经风霜却坚毅如磐的老船长形象。诗歌通过空间意象的交织、时间维度的延展,将个体生命的厚重感与自然景观的永恒性熔铸为一体,在动静相生的诗行中,完成了对匠人精神与生命韧性的深情礼赞。
诗歌开篇以“船头的风浪,船尾的宁静”形成强烈的空间张力与动静对比,既勾勒出航行时的真实场景,也暗喻人生境遇的起伏。“老船长是独特的风景”一句将人物从自然背景中凸显,使具象的航行者升华为精神象征。“头发花白,目光有神”用白描手法刻画外貌,以生理衰老与精神矍铄的反差,展现出岁月沉淀后的生命力量。
“我可以接过方向盘/接不过他三十年的风雨”构成诗歌的情感内核,通过“接”与“接不过”的矛盾表达,深刻揭示出技艺传承中经验与精神不可复制的特质。此处“三十年”不仅是时间刻度,更象征着老船长半生与风浪搏斗的人生厚度,让读者感受到沉甸甸的历史感。“掌舵人”的称谓将老船长与太平湖紧密联结,赋予其守护水域、引领航向的神圣使命。
“行船如鱼儿穿梭,那双手/是不变的航标”运用通感与隐喻,将行船的灵动与老船长手掌的沉稳并置。手作为“航标”的意象,既呼应前文的“掌舵”,又以具象化的方式凸显其经验与技艺的可靠性。“大山的脉络记载了年轮”则将自然景观人格化,山的纹理与老船长的岁月痕迹相互映照,进一步深化时间的纵深感。
末段“雀跃的波浪”以拟人化手法传递鲜活的生命力,而“我的喜悦与敬畏之心”直接袒露情感,使抒情主体与老船长的形象形成情感共鸣。“守卫者”的称号将老船长的角色从单纯的航行者升华为水域的守护者,赋予其更崇高的价值意义,也暗含对传统技艺坚守者的敬意。
从艺术手法来看,诗歌采用虚实相生的叙事策略,以太平湖为舞台,在现实航行场景中注入象征意味。语言简洁凝练,意象选择精准,如“风浪”“航标”“年轮”等词汇,既符合行船语境,又承载着深层精神内涵。情感表达真挚克制,在客观描述与主观抒情间取得平衡,使读者在感受诗意的同时,更能触摸到文字背后对匠心精神的礼赞。
《太平湖·老船长》不仅是对个体人物的刻画,更是对传统技艺传承者群体的致敬。它以船为载体,以水为媒介,在岁月的长河中打捞起被时代浪潮淹没的匠人精神,让老船长的身影化作一座永恒的灯塔,照亮了技艺传承与生命坚守的精神航道。
附原诗:
太平湖·老船长
文|陈艳
船头的风浪,船尾的宁静
老船长是独特的风景
他头发花白,目光有神
我可以接过方向盘
接不过他三十年的风雨
老船长,你是太平湖的掌舵人
行船如鱼儿穿梭,那双手
是不变的航标,前方
大山的脉络记载了年轮
那雀跃的波浪,翻腾着
我的喜悦与敬畏之心
老船长,你是太平湖的守卫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