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领巾捉起了迷藏
作者:黄 晔

六一那年
小朋友带上红领巾
走田埂上的路
爬山里弯弯的小道
捉蜻蜓
在荷塘的荷叶上
莲蓬是青涩的
阳光炽热
一首儿歌
在院子里又响起的时候
一根擀面杖
在灶台上一尘不染
鬓发霜染
红领巾捉起了迷藏
院子里的孩儿
不就是曾经的自己
黄晔的这首《红领巾捉起了迷藏》宛如一幅细腻的时光拼图,以简洁而灵动的笔触,将读者引入一段充满童真与回忆的旅程。这首诗看似质朴,却蕴含着深邃的情感与对成长、岁月的思索,在平凡的生活场景中挖掘出触动人心的力量。
诗歌开篇,“六一那年,小朋友带上红领巾,走田埂上的路,爬山里弯弯的小道”,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个特定的时空坐标。“六一”是儿童节,“红领巾”是少年儿童的标志,二者的组合瞬间唤醒人们对于童年那段纯真岁月的初始印象。“田埂上的路”与“山里弯弯的小道”,描绘出充满自然气息的场景,为诗歌奠定了质朴、清新的基调,展现出童年生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特质,那种无拘无束在天地间奔跑玩耍的自由感扑面而来。
接着,诗人将镜头聚焦于具体的童年活动——“捉蜻蜓,在荷塘的荷叶上,莲蓬是青涩的,阳光炽热”。这几句诗画面感极强,读者仿佛能看到一群孩子在荷叶田田的荷塘边,追逐着飞舞的蜻蜓,青涩的莲蓬在阳光下散发着生机。“阳光炽热”不仅是对当时天气的描写,更烘托出孩子们活泼好动、充满活力的状态,让整个画面充满了生命的热度与活力。同时,“青涩的莲蓬”暗示着时光的稚嫩,与孩子们纯真无邪的童年相呼应。
“一首儿歌,在院子里又响起的时候,一根擀面杖,在灶台上一尘不染”,这两句将听觉与视觉相结合。儿歌的响起,无疑是童年记忆中美妙的音符,它带着温馨与欢乐回荡在院子里。而“赶面杖”与“一尘不染的灶台”,看似突兀地出现,实则巧妙地营造出一种家庭生活的烟火气,是童年生活温暖而日常的一面,进一步丰富了童年记忆的层次。
诗歌的最后一节“鬓发霜染,红领巾捉起了迷藏,院子里的孩儿,不就是曾经的自己”,笔锋一转,将视角从童年拉回到现实。“鬓发霜染”点明了岁月的流逝,曾经的少年已步入人生的暮年。“红领巾捉起了迷藏”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让“红领巾”这一童年象征具有了灵动的生命力,仿佛它故意藏了起来,寓意着童年时光的悄然消逝。而“院子里的孩儿,不就是曾经的自己”这一感慨,充满了对时光变迁的无奈与对童真不再的眷恋。通过今昔对比,诗人深刻地表达出对童年的怀念以及对岁月无情的喟叹。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堆砌,却用最平实的话语描绘出最真实的情感。诗歌的节奏舒缓自然,如潺潺流水般引导读者沉浸在回忆之中。同时,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如“擀面杖”“荷塘”“儿歌”等,这些细节犹如一颗颗珍珠,串联起童年生活的美好画卷,使诗歌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感染力。
《红领巾捉起了迷藏》不仅仅是对童年的简单回顾,更是对人生历程的深度反思。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重拾那份早已被岁月尘封的纯真与美好,感受到时光流转中不变的情感力量。这首诗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童年记忆,引发人们对成长、对生命的珍视与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