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三里
关于诗人黄晔《朽木不雕——黄晔诗歌解读》这部诗与评相结合的作品集,我谈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这部作品集创作成因的相关方面。我与诗人黄晔是多年的诗友,从他创业从事企业经营到“缘”酒文化品牌建设,到如今从事文化艺术活动,这么多年,我们一直没有放下的就是诗歌。黄晔是诗歌与生活情感完美结合的呈现者。这部《朽木不雕——黄晔诗歌解读》作品集中的大多数评析文字,上册,大约收录了我的60多篇评析文字,下册,大约收录了我的80多篇评析文字,是这几年我与诗人黄晔在工作之余相互交流完成的,白天,我与他都在忙工作,只有晚上,宁静的旷夜,才是属于两个共同爱好诗歌之人的美好交流时间,有时,凌晨三点、四点、五点,我们依然在网络上交谈诗歌,这部作品集中,我的大部分评析文字,就是在这样的交流之中完成的。现在,这部上下册的《朽木不雕——黄晔诗歌解读》已经问世,书中的诗歌作品与评析文字,无论是好是歹、是优是劣,期待有“缘”的读者,给以诚恳的评价。这部作品集收录的并不完整,我与诗人黄晔关于相关黄晔近几年创作的诗歌作品的坦诚交流文字,这部作品集收录的还不是很全面,个别文字也许因为相互都没收集整理的原因,或者有些可能永远遗失了,期待将来有时间再重新收集整理,把我与诗人黄晔这几年交流的关于诗歌的文字较完整地呈现出来。对我来说,诗歌是一种热爱,大于其它的得失,我不会保证我的评析文字是百分百正确的,我只保证因为热爱才有了这种执着的对诗的坦白。

第二,关于黄晔诗品与人品和谐统一、生活与创作有机结合的问题。安徽著名诗人、诗评家江文波先生评价黄晔为“诗商”,意为集“诗人”与“商人”于一体的人,著名书法家余龙生先生评价黄晔先生“酒香、墨韵、诗雅、情浓”,是诗人黄晔的诗品、人品、生活、创作的综合性体现。生活总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来塑造一个人的成长与性格,因此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大众人生。生活对任何一个人来说,也许很难得到完美,但我们依然有选择与之相处的情感方式,诗歌就是我们大千世界之中一部分人选择的情感表达方式之一。诗歌不是一种能够改变世界、改造自然的强大力量,但她一定是一种能够改变一个人情感生活的有力方式。作为缘酒品牌创立人的黄晔和作为诗人的黄晔,正是生活的自然塑造的体现。青少年时代,包括做油印的文学社刊,到如今,创立缘酒文化品牌,成立北京诗酒缘文化艺术院,黄晔一直坚守在纯净的诗歌艺术之中,为了诗歌艺术,黄晔一直默默坚守与付出,不为浮利所驱、不为浮名所动,这是难能可贵的,是目前一部分诗歌写作者没能认识到和做到的。保持诗歌与内心的纯粹,才能让生活与创作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创作出精彩的诗歌作品。
第三,关于黄晔诗歌美学的问题。在《朽木不雕——黄晔诗歌解读》这部作品集中,关于黄晔诗歌作品所体现出的美学风格,没有做深入的探讨,只是在部分评析文字之中,做了一些零碎的探询。我们经常讲一个诗人作品的“辨识度”,刚才,会上,知名诗人与评论家宫白云女士,关于诗人黄晔作品的辨识度,做了相当精彩的评析。实际上,一个诗人作品所体现出的“辨识度”,是由诗人作品所展示出的美学风格来呈现的。
黄晔诗歌的美学建构,有如下三个主要方面的呈现。
一方面,黄晔诗歌16行表达方式的形式美学呈现。几十年来,黄晔一直坚持16行诗写作,形成了属于诗人自己的独特的形式美学表达方式,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李云先生关于黄晔诗歌形式美有相当精准的评析。诗歌的建筑美,是其它相关文学体裁所不具备的,诗歌不仅仅追求思想美、内容美、情感美、语言美,诗歌同时还要求形式上的美观,黄晔应该是当代中国诗人当中唯一把16行诗坚守到极致的诗人,著名诗人龚学敏先生有一个诗歌名句,“有一种宽叫作把水切薄”,黄晔在诗歌形式主义美学呈现上,孜孜不倦的进行16行诗创作,正是用一种内心的宽,进行诗意情感的塑造。
二方面,黄晔诗歌语言所表现出的纯净质朴、清新透明、雅俗共赏的美学风格呈现。刚才,会上,诗人、中国诗书画新闻网总编陈艳女士,关于诗人黄晔的诗歌语言特征,进行了非常中肯、准确、精彩的评述,关于黄晔诗歌语言表现方面,我的观点与陈艳老师的观点基本一致,不再重复表述。诗歌语言是为一首诗的总体呈现所服务的,诗歌语言风格的形成是与诗人长期创作实践分不开的。诗歌语言是诗人内心情感与诗人语言艺术表现相互结合而成的。一个形成了语言表达风格的诗人,一定是经过内心挣扎与反复写作实践而最后形成的。许春樵主席对黄晔“认真活着,简单生活”的人生态度的概论,正是他诗歌语言朴实、纯真、清新、透明的个体独特之表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方面,黄晔诗歌内容的写实性呈现。在世俗生活之中,黄晔是一位待人真诚、坦荡、大度、宽怀之人,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在诗歌之中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敏感捕捉、对生命与生存意义的情感探索、对大自然万物生灵的赞叹和悲悯、对亲情友情等人生情感的感动感怀感恩。黄晔这么多年的诗歌创作,一直忠实日常生活与内心情感,他的早期作品,以创业生活、建设品牌等生活经历为主体而呈现,大体上以“小我”的个人的生活为主要内容进行书写;近年来,黄晔诗歌的视野有了特别的拓宽,他的诗歌视野更加关注大千世界、社会变革、芸芸苍生,更加注重“大我”的诗歌创作,但是,无论是写“小我”还是“大我”,黄晔诗歌总体上是现实主义表现,贴近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内容进行情感书写,是诗人黄晔的一贯表现,形成了黄晔诗歌写实性的一贯表达的质朴呈现,这也是我们新写实主义诗群特别关注和推崇的黄晔诗写的重要原因所在。
第四,对诗人黄晔诗歌创作的一点建议。建议诗人黄晔在将来的创作中,在坚守16行诗、保持纯净质朴的语言表现的同时,是否可以强化叙事性情感情节的呈现?进一步提升诗歌的情节美、拓展诗歌的情感魅力呈现。
在这里,我要特别建议,甚至是呼吁更多的诗人、诗评家关注当下黄晔诗写现象,更多的人了解黄晔诗歌的写作状态,我们一起为黄晔诗歌的写作增添能量,为当下的中国诗歌诗写现象注入新鲜活力。总之,黄晔自诩的《朽木不雕》,乃朽木不可雕、朽木不必雕、朽木不求雕,愿黄晔先生“道法自然”的精神实质犹如涓涓细流,源远流长!愿黄晔先生诗心不改!诗情永驻!
谢谢本次研讨会主持人赵宏兴主编,祝福莅临会场的各位大家、名家和诗友、朋友,诗意永存!
张三里:网名 一瓢诗人。中国缘文化学会副会长;新疆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此文系作者2024年11月24日在《朽木不雕——黄晔诗歌解读》首发座谈会的讲话稿。
